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家在生态实践上倡导自然无为?
道家生态思想:道法自然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这是老子提出的著名生态观念,深刻闸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道家认为,人生于大地,应当顺应四季之变化:大地万物孕化于天,应当顺应上天的运行规律:上天运行于道,应当遵从道之法则,而道之法则就是要顺应自然。
(1)生态自然观:天行有常。“道生一,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 中气以为和。”道家认为, “道”是世间万物最初的本原,人作为世间万物的 部分,也源于自然井统 于自然界。故而,人应当善待自然。尊重自然,不应该把自然界当作征服的对象。人类要遵从自然,就是要坚持“自然而然”,亦即“天行有常”。“天行有常, 不为尧存,不为集亡。”天的运I行有其客观规律,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故人类要遵从,而不可违背。
(2)生态***观:天父地母。 《周易》有云:“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有万物然后有男女,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然后有上下,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。”道家继承了这一思想, 提出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“民吾同胞, 物吾与也”,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 应尊天为父、地为母,应如爱护母亲一 样爱护大自然, 顺从大自然,绝不可颠倒关系,胆大妄为。
(3)生态实践观:自然无为。在生态实践上,道家倡导“自然无为”“少私寡欲”,告诫人们不要以主观意识代替自然规律,而要尊重自然规律,并依据自然规律行事。要做到“无为”,就要坚持“法天贵真,不拘于俗”“使天下无失其朴”,要返璞归真,厉行节俭。
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意思是:要“通过”无为,而“达到”或“实现”无不为;还是“无为”自然就“无不为”?
老子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是非常有名的话,可以说是老子毕生追求的所在。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,各有各的解释。甚至易中天先生说:“老子得无为是***无为!”
“无为而无不为”这就话是在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出现的,全章内容如下:
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!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要想知道什么才是“无为”,就必须知道“无为”的来源。
- “为学日益”这一句好理解,学习对人是有好处的。学习可以使人明理,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很多事。书本更是智慧的结晶。只要学,就会知道更多的道理!
- “为道日损”这一句就不好理解了,也就是说一心向道的话,会天天减少。那么老子指的是什么天天减少呢?
- 关于这句话历史上解释的是五花八门。我们不去一一辩论。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,老子是一心向道。既然是一心向道,在探寻道的过程中,必然是要解决一个又一个谜团。
- 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过程中,做的就是减法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材料,但那一种才是灯泡的材料。一种一种的实验。最后实验了一千多种材料,最后发明了灯泡,实现了爱迪生的“道”,灯泡。
- 所以我们明白了,寻找“道”的过程中,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去除谜团,最后才找到真道。找到后,真道就会照亮我们的人生,也就无为了。
- 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就是爱迪生找钨丝的过程,一定要找到你的道。等到爱迪生最后“无为”的时候,灯泡就照亮了全世界!
所以,从这里我们看出,要想找到大道,首先是学习,然后是破除一个又一个谜团,发现自己心中的“灯泡”,也就是“道”。做到这一点后,不用做什么,你的道会照亮这个世界。你就成功了!
- 所以如果你都没有找到道,就不用谈“无为”,因为你根本就没资格“无为”。“无为”是先找到“道”,然后让道自己运转!
“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”。
老子刚刚谈到得“道”了,爱迪生的灯泡已经照亮世界了,靠“灯泡”已经成功了。靠“道”已经成功了。所以老子来总结心得。
- 老子说,如果要想取天下,就应该去繁化简。不要给老百姓太多负担。比如刘邦,破除了秦朝的所有的严刑峻法,只留下“约法三章”,然后就平定了整个关中平原。
- 刘邦靠的是就是“无事”,不给老百姓找事,老百姓才不烦、才会心甘情愿的归顺。不管是李自成的“闯王来了不纳粮”,还是太平天国提出的“均田免粮”,其实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去的,就是老子说的“取天下常以无事”。因为***都怕麻烦。
综上所述:老子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不是一出生就可以做到的,是一个修炼的过程。先要追求道,追求到道了,才能做到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要想追求大道,一方面要勤学苦学,增加自己的知识。另一方面要到实践中实验,去伪存真,找到自己的大道。
这个过程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,世间万物,要一点一点实验,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道。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道,就可以做到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让很多人跟着受益!
“无为而无不为"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。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,顺应自然的运行,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,不做不必的事,但也必须去做“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”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(无不为)。
为了保证礼法的有效实施,道家还提出了政治权力中的操作原则,即君无为而臣有为,这一原则正式出现于黄老学派。从历史上来看,老子针对统治者第一次提出了“无为”的主张,认为君主无为,百姓可以自化、自正、自富、自朴。
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,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,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。当然实际的社会并没有这样简单,仅靠无为并不能使社会恢复秩序,正是由于此,黄老学派才提出了“法”作为君主无为的补充。《经法》云:“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,无执也,无处也,无为也,无私也,是故天下有事,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。刑名已立,声号已建,则无所逃迹匿正矣。”《十大经》也说:“欲知得失,请必审名察形。刑恒自定,是我愈静,事恒自施,是我无为。”
君主之无为,是因为有刑名法度约束天下。与此相应,就是必须有执法的人,即所谓臣。黄老学派认为,君主必须无为,而臣子则必须有为。庄子学派作品《庄子·天道》及黄老学派作品《管子》都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。《天道》说:“无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,有为也,则为天下用而不足。……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。此不易之道也。”《管子·心术上》也说:“心之在体,君之位也;九窍之有职,官之分也。”“耳目者,视听之官也,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,则官得守其分矣。夫,心有欲者,物过而目不见,声至而耳不闻也。故日:“上离其道,下失其事。”故日:心术者,无为而制窍者也。故日“君”。‘毋代马走’,‘毋代鸟飞’,此言不夺能。不与下试也。”
这是以心与九窍比喻君臣,充分表现稷下道家以治身、治国为一理的特点。照这样的解释,“君无为而臣有为”,第一是为了区分君臣不同角色,并保证君主处于主动的地位;第二是为了有效发挥大臣的能力,使各尽其责。总之,是于上下都有利的原则。“君无为而臣有为”的主张,对法家产生了重大影响,并在中国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作用。
简言之,无为论,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不违背事物的本性而为。“人主之术,处无为之事,而行不言之教,清静而不动,一度而不摇,因循而任下,责成而不劳”(《主术训》),“上操其名,以责其实,臣守其职,以效其功”(《修务训》),实质上是“君逸臣劳”,以臣下众人的智慧来实现君主的“无为”,而所谓君主的“无为”在于因势义导,并不代表放弃对官吏职责的考核。
道总是无为的,但是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。
自然,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。道家自然分“创造自然的自然”和“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”,前者比后者更高,是后者的否定,因为它用“人为”否定了“自然”。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“自否定”,因为“人为”、“创造”也是自然,而且更加是自然,所以它是自然的“本质”、也是真正的自然。道家的“自然”概念中的两个层次,即“无为”层次和“有为”层次。只有“创造自然的自然”才是最自然的,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,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无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